提到八路军115师,你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101师,对吧?毕竟平型关大捷的辉煌战绩,让101师一举成名,这一段历史甚至写进了教科书。但你或许并不知道,115师师长的职位当初还有另一位候选人。如果当时由他来担任,或许中国的元帅名单会有不一样的风貌。
这段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彻大地,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全面爆发,旧日的小规模冲突彻底结束,进入了生死存亡的较量。国共两党也暂时放下彼此的恩怨,展开了第二次合作。原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和129师,这些都是红军的骨干力量,最重要的精锐部队。师长的人选自然意义重大。120师由贺龙担任,129师由刘伯承掌舵,两人都是南昌起义的老资格,威望与战功都无人能及,选定过程顺利无比。
唯独115师的师长之位,经历了些许波折。
115师是由红一方面军主力,也就是中央红军改编而成,属于毛主席的亲信核心部队。师长必须是能够镇住阵脚、擅长作战,且绝对值得中央信赖的人选。
当时,国民党方面递交给八路军的三个师长名单中,115师师长的名字赫然是叶剑英。
展开剩余85%你或许会觉得奇怪,叶剑英?没错,他后来成为元帅,但给人的印象多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种智将,而非像彭德怀那样冲锋陷阵的猛将。
这说法有一定道理。叶剑英在党内和军队里的资历极为深厚。
他是广东梅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属于元老级别的教官。想象一下,那时候多少国共两系的名将见他都恭敬地称他为“叶老师”,这种人脉和威望非同凡响。
他不同于许多红军出身的泥腿子将领,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兼具理论与实践,能文能武,还流利使用粤语和客家话,甚至略懂英语。在那个年代,这堪称“高级知识分子”。
长征途中,他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张国焘叛变事件中,张国焘手握重兵,企图另立中央,甚至发出“武力解决”的密电。正是叶剑英第一时间将这份关键电报送到毛主席手中,使中央红军及时脱离危机,避免了红军最大的一次内部分裂。毛主席曾评价他“关键时刻立了大功”。
因此,国民党方面推荐叶剑英担任115师师长并非无的放矢。对他们来说,叶剑英出身黄埔军校,与国民党高层关系密切,待人处世稳重儒雅,不似许多红军将领那样粗犷野蛮,沟通起来更顺畅。让他担任115师师长,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共产党内部有自己的判断。
毛主席眼光犀利,他明白115师是中央红军的核心部队,将肩负华北抗日先锋的重任,必须一鸣惊人,为八路军赢得声誉、为全国士气注入强心剂。师长不仅要有资历和威望,更要具备超凡的战场嗅觉和冒险精神。
换句话说,需要的是最能打仗的将领。
当时红一方面军里,公认的战术奇才非101师师长莫属。
从井冈山起步,101就是毛主席最倚重的悍将。他打仗手段刁钻狠辣,善于谋划,总能打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招。虽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在战场上,他简直就是天生的杀手。
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由101担任115师师长,副师长则是聂荣臻。叶剑英被安排为八路军参谋长,协助朱德和彭德怀,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指挥全军作战。
这个安排,回过头来看,简直堪称完美。最合适的人,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
现在,咱们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叶剑英真的成为115师师长,历史会怎样改写?他还能否在1955年荣获元帅军衔?
我认为,答案是很有可能,但过程会大不相同,而且他的“含金量”或许会被质疑。
我们一步步来剖析。
首先,叶剑英能否胜任115师师长?答案是肯定的。
别看他儒雅,他打仗同样有一套。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中,他都担任过重要领导,中央苏区时更是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指挥多次反“围剿”战役,其军事能力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让他带115师,取得几个胜利完全没问题。但他能否像101那样,打出“平型关大捷”这种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这就不一定了。
101在平型关的成功带有冒险性质。他不顾洛川会议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原则,主动请战进行大规模伏击。当时不少人反对,认为风险极大,若失败115师可能覆灭。但101坚持己见,精准计算,最终大获全胜。
这种敢赌敢拼、极具战机洞察力,是101的鲜明特质,却不完全符合叶剑英的风格。叶剑英更稳重周全,这是参谋长的优良品质,但作为一线指挥官,有时可能会错过最佳战机。
所以,在叶剑英领导下的115师,可能会打出许多稳扎稳打的胜利,却难以复制“平型关”那样一战定乾坤、极大振奋人心的标志性战役。这将影响他在抗战初期的声望积累。
其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山头”问题。
研究解放军历史,绕不开“山头”一词。这不是贬义,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现象。红军时期,各根据地相对独立,长期同一地区作战的部队自然形成了各自的“山头”,如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山头”逐渐演变为各大野战军。比如101师一部分,后来成为第四野战军(四野)的主力。彭德怀领导第一野战军,刘伯承第二野战军,陈毅和粟裕是第三野战军。
1955年评定元帅,重要考量之一便是是否代表一个战略区的“山头”。十大元帅中,朱德作为总司令,彭德怀、101、刘伯承、贺龙、陈毅,均代表了不同的野战军和战略方向。
若叶剑英成为115师师长,他能否像101那样,把115师打造成自己的“山头”?
我觉得很难。101带115师,是从井冈山一路带出来的老部队,指挥起来驾轻就熟。后来他调赴东北,更是将四野打造为百万雄师,战绩辉煌,威名远扬。这样的“山头”,是实打实锻造出来的。
而叶剑英则是“空降”将领。虽资历深厚、威望高,但与115师基层关系疏远。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和专长是“调和鼎鼐”、团结各方,而非打造个人军团。要他经营自己的“山头”,拉帮结派,恐怕既不情愿也不擅长。
所以即便他带115师打了多年抗战,到了解放战争,极有可能被调回中央,担任参谋或协调工作。这样一来,他在解放战争中直接指挥大规模战役的机会会大大减少。
说完“假如”,咱们再看看“现实”。
叶剑英没当115师师长,反而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听起来不如师长威风,但实际上他是整个八路军的“大脑中枢”。朱德和彭德怀每一次作战命令,都需经他审批传达。敌我情报、作战计划、后勤保障,纷繁复杂事务都落在他肩上。
这是一个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知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