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讲究个白纸黑字,讲究个诚信二字。
租个房子,签了合同,就觉得心里踏实了。
做个生意,有了契约,就觉得有了一份保障。
可要是这份白纸黑字的保障,到头来却挡不住轰鸣的推土机,那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在广东雷州,就发生了这么一件让听者都觉得憋屈的事。
一位姓吴的汽修厂老板,手握着一份还有两年才到期的十七年长租合同,而且租金早就交清了,可他苦心经营了十五年的铺面和仓库,却在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三十万的家当埋进了废墟。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笔损失,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这事儿得从2010年说起。
当时,吴宏和先生与雷州市汽车修配厂签订了一份长达十七年的租赁合同,租下了厂里位于北门坡的一块空地。
合同写得明明白白,租期到2027年,租金呢,每年也就八百块钱,在当时看来,条件相当不错。
吴老板也是个实诚人,觉得签了长约,心里就有了底,于是就把未来多年的租金都提前给交了,一直交到了合同结束的2027年。
拿着这份合同,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投入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在这片空地上一点一点地建起了总共四百八十多平方米的铺面和仓库,开起了自己的汽修生意。
十五年的时间里,这里从一片荒地,变成了他养家糊口的依靠,承载了他全部的心血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他看来,这份盖着公章的合同,就是他安身立命最坚实的保障。
然而,安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到合同的最后。
矛盾的种子在2016年就埋下了。
那一年,作为出租方的雷州汽车修配厂,在没有跟吴老板商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地把他租赁范围里的一块三米宽的铺面,转租给了另外一个人。
这事儿就有点不地道了,好比你租了一整套房子,房东却没跟你说就把其中一个房间租给了别人,但房租还照收不误。
吴老板自然觉得不公平,要求厂方既然把地方租出去了,就应该相应地减少他的租金。
这个要求,相信大家听了都觉得合情合理。
可厂方的答复却是拒绝,既不退租金,也不给个说法。
这事儿就成了双方心里的一个疙瘩。
如果说这件事只是个开始,那接下来的操作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到了2023年,明明是厂方自己先违约,却反过来把吴老板告上了法庭,理由居然是吴老板“拖欠租金”。
这波操作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后来,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厂方承诺支付两千块钱的搬迁费,算是给这件事画个句号。
可结果呢?
厂方又一次以“欠租”这个理由,拒绝支付这两千块钱。
几番折腾下来,双方的信任可以说已经荡然无存。
到了2024年5月,厂方单方面提出要解除合同,对于吴老板自建的这些房屋,只同意对其中一部分仓库进行补偿,而对于其他的建筑,补偿问题始终谈不拢,陷入了僵局。
最激烈的一幕发生在2025年的5月21日。
在双方根本没有就补偿问题达成最终一致意见的情况下,雷州汽车修配厂直接组织了一批人,开着大型机械,对吴老板的三个仓库和一间铺面进行了强制拆除。
当吴老板闻讯赶到现场时,一切都晚了。
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十五年的心血在轰鸣声中变成一片废墟。
那些价值十几万元的汽修设备、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各种零配件和工具,全都被埋在了瓦砾和扭曲的钢筋下面。
经过初步估算,这场强拆给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有三十万元。
面对吴老板的哭诉和外界的质疑,修配厂的李冬降厂长却显得很“理直气壮”,他坚称自己的行为是“依法申请的执行行为”,还把责任推给了吴老板,说是因为他“要价太高”,补偿才谈不拢。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咱们老百姓都懂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法律不是嘴上说说的。
所谓的“依法执行”,必须要有法院的强制执行裁定书,或者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强制决定书。
可记者去雷州市法院的公开信息平台查询,根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法律文书。
厂方自己也拿不出任何一份能证明他们行为合法的文件。
这就好比说,你不能因为邻居跟你吵架,就自己动手去拆人家的墙,然后说这是在“依法办事”。
没有法律文书支持的强拆,说白了就是一种暴力侵权行为。
反观吴老板这边,他手里有一沓厚厚的缴费凭证,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他把租金交到了2027年。
一边是口说无凭的“依法”,一边是铁证如山的合同与收据,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难判断。
这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吴老板一个人的损失问题了。
它反映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首先,这是对合同精神的践踏。
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建设法治社会,强调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民法典》更是把合同的地位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雷州汽车修配厂作为一家老牌的国有企业,本应该带头遵守法律、尊重契约,可它却用最粗暴的方式来解决商业纠纷。
这种行为不仅深深伤害了吴老板这样的普通商户,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
如果连国企签的合同都可能变成一张废纸,那以后谁还敢放心大胆地来这里投资做生意呢?
其次,这也暴露了在一些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监管问题。
盘活国有资产,让它产生更大的效益,这本身是好事。
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法律,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为什么只对部分建筑提补偿?
整个土地的处置过程是否公开透明?
作为上级监管部门,有没有尽到自己的监管责任?
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国有资产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的每一分处置都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经得起法律和人民的审视。
说到底,这件事的核心,是对每一个普通人合法权益的尊重问题。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对方是实力雄厚的国企,还是一个普通的个体户。
吴老板自己花钱建起来的这些铺面和仓库,在法律上被称为“添附物”。
就算租赁合同真的因为某种原因需要提前解除,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也必须先对这些建筑物的价值进行合法的评估,然后给予物主公平合理的补偿。
不评估、不协商、不走法定程序,直接用推土机推平,无论找出什么样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已经触碰了法律的红线。
如今,吴老板的汽修生意彻底停摆,一家人的生计陷入了困境。
他已经准备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赔偿所有损失,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条维权路可能很艰难,但我们相信,法律终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裁决。
因为保护好每一个像吴老板这样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合法财产,就是在守护我们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也是在守护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那份安全感。
股票配资知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